“国产GPU第一股”的争夺进入了关键时刻。继摩尔线程之后,另一家国产GPU企业沐曦股份科创板IPO成功过会。这家成立仅5年的公司,估值已经达到210亿元,在它背后还站着私募大佬葛卫东以及众多明星投资机构“压阵”,吸引了近百家股东集中入股。一场资本盛宴,已在酝酿中。
01 又一个芯片独角兽
两家巨头的“国产GPU第一股”之争,来到了一决胜负的紧要关头。
10月24日,沐曦股份科创板IPO上会审议获通过,上市征途更进一步。在此之前,另一家GPU企业摩尔线程已于9月26日过会成功,目前进入注册批文阶段。
巧合的是,沐曦股份和摩尔线程同年诞生,也于同日发布招股书。从提交IPO申请到过会,沐曦股份共耗时116天,虽然不及此前摩尔线程的88天,但也早早进入了闯关资本市场的冲刺期。
主导沐曦股份一系列资本动作的,是其创始人陈维良。他于2002年拿到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工学硕士学位后,回到上海进入集成电路行业,曾任职AMD上海公司高级总监。

国产GPU赛道里,创业者们大多拥有顶尖大公司履历。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拥有英伟达从业背景,而陈维良曾长期担任AMD全球通用GPU的设计总负责人,主导完成了15款高性能产品的研发和流片。
2020年9月,赶上了GPU企业创业潮,陈维良选择从AMD离职, 创立沐曦股份,并吸引了多个AMD核心技术人员加盟,如现首席技术官彭莉、杨建,他们共同组成了沐曦股份高管“铁三角”。
沐曦股份的核心团队以 “AMD系”为班底,这让其拥有强悍的技术基因。“就像当年在AMD设计全球顶尖芯片时那样,我们知道每一行代码、每一处电路该怎么打磨。”陈维良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说道。
虽然沐曦股份和摩尔线程同一年成立,但两家公司发展出了各自的技术路线,开启了不同的征程。比如,摩尔线程有着鲜明的英伟达基因,业务路线走的是英伟达“全功能GPU”模式,一边推进消费级显卡的同时,一边构建软件生态。沐曦股份则将重心放在了GPGPU(高性能通用GPU)上。根据功能定位,GPU主要分为全功能GPU、图形GPU和GPGPU。和全功能GPU不同,沐曦股份押注的GPGPU规避了GPU图形渲染中的技术难点,追求在特定领域实现极致的性能。
在GPU领域,架构自主权向来是衡量技术话语权的重要标尺,以IP为代表的关键核心环节,是国产GPU企业必须攻克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基于此,沐曦自研了XCORE架构及指令集,支持多种混合精度计算。
搭建了XCORE这个统一架构后,沐曦股份将产品重点聚焦到了通用计算领域,衍生出了不同的AI产品线,其核心产品包括通用GPU曦云C系列、推理GPU曦思N系列、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。
在推进芯片量产速度上,沐曦股份动作很快。2022年,沐曦股份正式启动产品研发,瞄准的正是当时火热的智算推理产品。2022年1月,沐曦首款智算推理芯片“曦思N100”交付流片,2023年4月开始正式量产。
2024年2月,沐曦另一款训推一体芯片“曦云C500”正式量产。虽然量产时间还不足两年,但该产品目前已经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。
和摩尔线程上会时相关标的迅速上涨类似,沐曦股份IPO上会消息传出后,多个“沐曦概念股”也跟着躁动起来。10月20日,七匹狼、超讯通信一字涨停,中电港、优刻得、中山公用等上市公司均录得3%以上涨幅。
其中,超讯通信直接持有沐曦8%股权,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,并和沐曦股份成立合资公司“讯曦智能”负责GPU服务器生产销售。数据显示,超讯通信2025年上半年因交付沐曦GPU,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30%~219%。
不过,这些“沐曦概念股”想要实现股价持续上涨,还需要沐曦股份上市后能拿出更确切的业务外溢利好,以支撑它们的业绩基本面。相比之下,那些直奔沐曦股份IPO而来的众多投资者,是这场资本盛宴的大赢家。
02 最高收益12倍,私募大佬葛卫东赚翻了
在一级市场,沐曦股份展现出了强大的融资号召力。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下,成立不到5年,沐曦股份已完成9轮融资,最新投后估值已达210.71亿元。
沐曦股份背后的投资方也是明星机构云集,包括红杉中国、经纬创投、联想创投、上海科创基金、浦东资本、国调基金、复星锐正资本、东方富海,以及私募大佬葛卫东旗下的混沌资本等。

▲知名私募投资人葛卫东
伴随着数次融资,沐曦股份的入股价格也水涨船高。据公开资料,首次对外融资时,沐曦股份的外部入股价格为120.71元/注册资本。到了今年3月最后一轮融资时,已飙涨至1429.56元/注册资本,这意味着部分投资者此时的浮盈达到近12倍。
赶在IPO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将近百家股东相继入股了沐曦股份。招股书显示,沐曦股份共有股东116名,其中,从2024年8月到2025年3月,有99名股东集中入股。
这也导致沐曦股份的股权较为分散。116名股东中,有高达113名的持股比例都在5%以下。对于不少前来“捧场”的投资机构,沐曦股份也与其签有对赌协议,一旦这次IPO失败,大股东要按协议回购股份。
如若沐曦股份上市成功,获益最大的要属实控人陈维良,目前其持有公司22.94%的股份,根据最新投后估值210亿元来计算,对应股权价值约48亿元。
私募大佬葛卫东与其控制的混沌投资紧随其后,共同持有沐曦股份7.48%的股份;“经纬系”通过6大实体持股5.13%;红杉资本则通过红杉瀚辰和红杉雅恒持股4.18%。
在众多投资者中,葛卫东是不可忽视的焦点人物。他于2005年成立上海混沌投资有限公司,担任董事长。业内一个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是,2000年左右葛卫东拿了10万元入市,等到2024年“胡润百富榜”显示,他的身家已达160亿元。
近年来,葛卫东频频买入芯片公司。他通过混沌投资在一级市场上参与投资了近10家芯片领域企业,还收获了多个IPO,如慧智微、海光信息等。从2020年起,葛卫东多次加仓存储芯片和MCU龙头兆易创新,目前是其第三大流通股东。
对于沐曦股份,葛卫东也是大手笔下注。早在2022年7月,沐曦股份完成Pre-B轮融资时,葛卫东便通过混沌投资参与领投了其10亿元融资。2023年12月,沐曦股份进行B轮融资时,葛卫东再次现身参与到了融资进程中。有媒体按其入股价格统计,葛卫东共计投资达8亿元。按公司投后估值计算,目前葛卫东持股对应价值已升至15.76亿元,接近翻倍。
03 “国产GPU第一股”竞速,谁能争得先机?
和摩尔线程相比,沐曦股份的审核过会用时相对较长,不过这并非影响一家公司上市快慢的决定因素。
“过会排队时间是多数公司上市过程主要的不确定阶段,一旦过会,企业就能随时跟交易所确定后续安排,但这并不意味着谁先过会谁就能尽早上市,后面还要涉及资本市场的认购、交易所的时间排期安排等。”艾媒咨询CEO张毅对《财经天下》说道。
在“国产GPU第一股”的激烈竞速中,谁率先登陆资本市场,谁就能抢夺先发优势、更快地募集资金,同时抢占投资者心智。
身处GPU国产化浪潮中,两家企业都被资本寄予了厚望。摩尔线程上市前估值已经达到255亿元,拟募资金额为80亿元,沐曦股份则计划募资39.04亿元。
然而,恰逢IPO关键时期,沐曦股份却传来了缩减人员的消息,还引来了监管问询,要求说明研发人员数量减少的原因。招股书显示,截至2025年3月末,其员工总数870人,相较2024年末的931人减少了61人,其中研发人员减少了54人至652人。
对于一家重视芯片研发的科技企业而言,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消息。对此,沐曦股份在回复函中强调, 研发人员数量变动属于公司内部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流动,且其截至2025年8月末的研发人员数量已回升至670名。
目前,沐曦股份尚未出现资金压力,其在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6.93亿元。公司表示,可支配资金可以覆盖未来两年营运资金需求。
不过,芯片研发毕竟是一项极其“烧钱”的事儿。过去几年,芯片企业们在技术研发、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高投入,受限于量产周期,大多都需要3年左右,才能让这些高研发投入有所转化。
因此,尽管行业景气度仍旧在不断上行,但国产GPU研发面临着“高投入、长周期、高风险”的现状。以摩尔线程举例,数据显示,2022~2024年其研发投入高达38.1亿元,而公司已三年累计亏损约50亿元。
相较之下,沐曦股份的研发投入虽然要少一大截,但依旧是其支出的“大头”。数据显示,2022~2024年,沐曦股份研发投入共计22.48亿元,研发费用占收入比均在120%以上。2024年沐曦股份营收7.43亿元,净亏损14.09亿元,三年累计亏损额为30.57亿元。
这种情况下,登陆资本市场融资,自然成为众多国产GPU厂商冲刺IPO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但资本的弹药只能帮助GPU企业解决一时资金需求,真正要让其芯片业务站上巅峰,还得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。
当前,市场关注重点聚焦在能够“自主可控”的国产芯片上。作为国内最具潜力的两家GPU公司,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究竟谁能赢得市场先机,终归还是离不开商业化落地能力的检验。
张毅对《财经天下》表示:“一是企业的技术储备能力、有没有足够强的人才,能将产品推向市场;二是企业商业化路线是否清晰,是否有客户持续下单;三是管理能力的保障,这些决定了企业未来能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。”
对沐曦股份来说,已经有一些令人振奋的信息存在。2025年,随着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正式量产,其订单也迎来增长。截至2025年9月5日,沐曦股份在手订单金额已突破14亿元。
为了抢占GPU市场,沐曦股份正在加速研发新一代芯片产品。招股书显示,其正在研发新一代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600系列和C700系列,以及智算推理GPU曦思N系列、图形渲染GPU曦彩G系列。

其中,曦云C600产品主打的一大标签就是“全自主可控”。据沐曦股份方面表示,其曦云C600芯片于2025年7月完成回片并成功点亮,正在进行功能测试,预计于2025年底进入风险量产。
不过,摩尔线程在商业化上的动作也不比沐曦股份慢。截至2025年9月,摩尔线程正在洽谈的客户预计订单合计将超过20亿元,预计最早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。
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闭环,谁就有望在这场芯片之争中占据先机。而围绕着一块芯片,建设一条产业链,再到搭建起整个产业生态,也是一场需要考验耐力的技术长跑。

